新華社“新華視點”記者在追蹤探訪中發現,事實上招收官員讀“天價培訓班”在北大早有先例,甚至一些畢業後的地方官員擔任了北大“後EMBA”同學會分會會長、副會長。同時,記者還發現,除了“後EMBA”項目,北京大學還有大量打著“總裁”“政府幹部”招牌的高價培訓。(7月18日新華網)
  北京大學一直以來都是以中國最高等學府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,也最有理由獲得學界“凈土”之稱。但對部分國人來說,學術顯然並不是他們厚愛北大的首要理由。高中學生以其來代表寒窗十二載苦與功,教育機構以其來代表教學質量高與低,用人單位以其來代表求職者才與能,這樣的“三個代表”並不少見。當然,此般青睞北大的,還有一類特殊人群:政界人士。
  客觀來說,學界與政界並非不能有“瓜葛”。高校的優秀理論資源不乏用武之地,政界便為其一。經濟發展理念、社會服務管理等,都是政界人士在高校培訓期間應學習提升的。然而,這些似乎已成理想狀態。
  不難理解各式培訓參與者心中的“鬼胎”。在一些官員眼中,人脈圈是不可多得且多多益善的無形資產,常常起到升遷青雲梯與辦事謀利的作用,而各式培訓機會,就是擴大人脈圈的最佳方式,也因如此,它超越了學習提升的初衷,成為一灘充斥著各式動機的“渾水”。接著,純粹的“摸魚者”也就出現了,恰到好處地迎合著某些人的“胃口”。
  殊不知更大的“胃口”還在自己身上。對管理機構來說,北大的“品牌價值”不用白不用,幹部培訓就是最好的消費渠道,而且有理由成為“頂級”。於是,招生對象得是“政界精英”,至於學費“天價”,也只是對“知識無價”的“解釋”而已,反正學員們不用自己掏腰包、不會計較,反而越“天價”、越體現高檔次。對培訓老師來說,能夠為“政界精英”上課,成為他們的老師,頭上的專家教授光環更加明亮,腰包也會更鼓。換句話說,恐怕並不是主人家多憂國憂民,而是利益思想在作祟:一己私利大於授業公利。想必只有這樣,才會有“七年辦4000多期培訓”的答案。
  正所謂我們常常覺得受賄者可惡,卻往往忽略了行賄者的可憎。在幹部培訓輿論漩渦里,公眾對官員心態跑偏、貪圖享樂之行徑的唾棄,也蓋過了對培訓主辦方的反思。要知道,誰給了官員“更好”的機會,誰在吸引著更多的官員加入進來,如此培訓功利性幾何?又是否會污染到學術“凈土”?官員培訓未達到理想效果,可能就直接影響到這“一批產品”,而一旦學術“凈土”都被污染了,影響到的可能就遠不止這“一批”了。
  其實,如今稱北大為學術“凈土”,恐怕難獲一致公認,筆者暫且如此稱呼,包含了部分客觀肯定,更包含了一份期待,而這份期待里,少不了釐清與某些“渾水”的關係。
  文/冬月禾  (原標題:警惕學界“凈土”趟上政界“渾水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p95xpxy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